|
|||
|
|||
|
|||
|
|||
|
|||
|
|||
|
|||
|
周克索 覃 伟 黄秀成 覃金镜 刘仁锐
时代的浪潮,把名不见经传的位于西江河畔的贵港市覃塘区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覃塘区,覃塘区由此拉开了跨越发展的序幕。2011年5月,贵港(台湾)产业园被确定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覃塘区趁势而上,加快建设桥头堡合作机制,国际知名公司香港华润集团、台湾台泥集团投资兴建的企业先后在覃塘区落户,年设计生产水泥能力达1260万吨。郁江华润码头作业区、都蕴作业区、黑泥岭作业区、郁水作业区、白沙作业区的港口码头群,气势磅礴,年货物吞吐量超2000万吨。
大开放带动大发展。桥头堡建设强大的集聚效应,让覃塘区成为四海瞩目的发展热土。覃塘儿女正沿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向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审大势,抓机遇,发挥优势促发展
斗转星移,九年回望,七彩覃塘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如何迈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打开地图,覃塘距南宁、广州分别为140公里、560公里左右,拥有68公里长的西江河岸线。从覃塘各港口出发,3000吨轮船30个小时内即直达粤、港、澳,黎堪铁路穿境而过,南梧高速公路、国道324、209线及建设中的南广高速铁路贯穿全境。3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矿藏、23.1万亩山林资源、51.3万亩肥厚耕地,无不彰显覃塘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建区当年的2003年,覃塘区只有1家规模以上企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仅为22.5%,财政收入仅区区的5119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后发展地区。
如何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化为发展优势?“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果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只能步于人后、永居凤尾,别说赶超跨越,就是跟上人家的前进步伐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发挥‘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只争朝夕、实干创新’的精神和干劲,才能拉近乃至超越与先进地区的距离。”覃塘区委书记李建锋一语道出了覃塘人的心声。
覃塘区区长陈锦秀深有体会地说:“要做到从低起点奋起直追,就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工作亮点,转变旧思维旧观念,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引进更多的优质招商引资项目,多上更多的民生工程,更好地发展社会事业,让社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好风凭借力。通过9年建设的沉淀,覃塘区犹如丑小鸭长成了美天鹅,呈现众多惊喜:贵港(台湾)产业园建设热火朝天,华南建材工业大基地破茧而出,区域性物流中心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星罗棋布,民族团结、教育、人口与计生、妇联、组织工作先后跨入全区先进行列。
与建区之时的2003年相比,2011年覃塘区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5.2倍、12.1倍、8倍;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了24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增2.7倍,达到7003元,连续2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至今,覃塘区先后4次被评为广西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县和广西县城(科学)发展进步县。
增信心,强举措,科学发展谋跨越
覃塘区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精髓,科学发展的决心更坚定,举措更有力,保障更完善,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的跨越之路。
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化工业港口新区。覃塘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自治区实施“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实施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着力打造我国华南地区建材工业大基地、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致力把覃塘区建设成为西江沿岸的璀璨明珠。
高效推进贵港(台湾)产业园建设。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管理”思路,目前,总体规划面积28.4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形成“前江后港物流旺、前港后园工业兴”格局,力争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增3倍以上,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增长各3倍左右,税收增长2倍。
建设华南建材工业大基地。充分利用台泥(贵港)、华润水泥(贵港)公司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优化建材工业结构,大力延伸发展水泥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以水泥及其制品为主导的新型水泥建材产业群。“十二五”期末,力争覃塘全区水泥产量达到2000万吨,新型水泥建材产业集群产值超50亿元。
打造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整合和升级林产品加工业,使林产品加工由初加工向生产木地板、密度纤维板、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力争引进一个以上投资超亿元、年税1000万元以上的现代木材加工企业。同时依托本地丰富优质的莲藕、马蹄、蘑菇、蚕茧等农产品优势,引进若干个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68公里长的可有效利用的西江岸线,引进投资建设船舶制造和维修项目,创建西江沿线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引导发展化工业、现代冶炼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等现代加工工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优质谷、蔬菜、莲藕、蔗糖、优质茶、桑蚕、食用菌7个种植示范基地,猪、牛、鹅、鸡4个标准化规范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物流加工区、现代科技推广示范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西江沿线知名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建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覃塘将以完善水陆联运、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为突破口,重点推进郁水作业区9个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200万吨的码头泊位建设,建材、食糖、粮食、农产品等现代物流区建设和专业交易平台建设, 2015年末跨入华南地区现代化港口行列,实现年物流总量成倍增长。
谋民利,解民忧,富民优先建小康
“兴区先富民,强区先富民,富区先富民”是覃塘跨越之路的旨归。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覃塘以强有力的决策,动真格、出实招,财政倾斜强民生。2011年,覃塘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7%;今后三年,每年民生支出的比例将占总支出的70%左右;力争2015年末,实现村村屯屯通自来水、水泥路目标。
壮族人口占60%的覃塘区,扶贫开发任务繁重。“十一五”以来,覃塘区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扶贫项目317个,移民基础设施项目24个,受益人口25万,4.9万名群众脱贫。计划2015年,覃塘贫困人口要减少四分之一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2009年以来,覃塘区投入7318万元资金新建校舍7万平方米,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奖励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覃塘高中成为广西第一所农村示范性高中,中考成绩连续15年居贵港市首位,高考成绩连续9年居贵港市农村高中首榜。2009年覃塘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区)。目前,覃塘区干群正朝全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迈进。
覃塘区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2年3月27日和10月13、14日,覃塘区文化艺术节和贵港市首届壮话山歌展演赛在樟木乡举办,2万多名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了传统壮文化的魅力。
10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乡村文化舞台,3项国家奖项工艺品、2人广西壮歌王、“师公戏”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歌节,全方位凸现壮文化的光华。“十二五”期末,覃塘区将实现村屯文体设施全覆盖,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日臻完善。
为让贫困群众享受社会发展进步成果,覃塘区把3.6万名特困群众纳入城镇、农村低保,全区九成以上人口有医疗、养老、住房保障。2015年,覃塘区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有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
在覃塘,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覃塘在民生、扶贫、教育、就业等各方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忆往昔,覃塘山川人杰地灵,群星荟萃,敢为人先创辉煌。
看今朝,覃塘儿女斗志昂扬,争创一流,奋勇向前争跨越。
待明日,覃塘大地莺歌燕舞,富裕和谐,民族复兴谱新篇。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田阳县:科学规划 统筹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田阳县位于广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是区定贫困县,于2012年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9 万,2014 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2581 户共75806人。 【详细】
大化县:整合资源 集中力量 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自治区、市发改、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城结合、打造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的工作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4 项工作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大化 【详细】
都安县:从有土安置向无土安置跨越 以扶贫生态移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中偏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9%,辖19 个乡镇248个村民(社区)委员会,总人口70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0万人,贫困人口大多零散居住于境内7000多个大小“弄场”里。20 世纪60 年代,迫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为生存计谋,都 【详细】
[天等县]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今年以来,天等县强化政策引导,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同时,以农业安全增效、农村和谐发展、农民快速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详细】
忻城县实施“绿化美化花化”生态建设扫描
近年来,忻城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全县“绿化、美化、花化”生态建设力度,采取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措施,全力打造青山碧水新忻城,去年顺利通过自治区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