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09日 09:51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在信息网络已经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农民工找工作,信息传播的途径仍很单一——人与人口头传播。

  是招工信息太少,使得他们不得不通过“老乡”打听内幕消息吗?非也,有的招工信息就贴在村里,但没有老乡的“游说”,他们还是不敢贸然行事。

  没有老乡的介绍,就真的找不到工作吗?非也,实际上,也有不少农民工没有“老乡”照应,凭借自己的实力,找到了工作。

  既然“老乡”在找工作中并不担任必不可少的角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对“老乡”心存依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信任”二字。传统的找工经历,让农民工觉得,“老乡”提供的情况更可信,“老乡”介绍的工作更有保障。农民工的这一心理,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一些企业的招聘工作没有做到家,大多只是单纯发布信息,而没有做到让农民工放心、信任?

  组织农民工实地考察工厂,让用人单位与农民工面对面,这些招工形式的出现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只要企业在用人时能做到与农民工坦诚相见,而不是仅凭一张招聘信息让人“雾里看花”,农民工还是愿意信任,并且能够信任用人单位的。

  其实,提供信息只是招工的第一步,只有待遇、薪酬、工作环境等都公开化、透明化,且不论“老乡”介绍与否,用人单位对有能力的农民工都做到一视同仁,做好信息发布之后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则“老乡”也就“功成身退”了,又或者说,到了那时,不管用人单位抑或劳动部门,都可以是农民工的“老乡”。

编辑:木偶  作者:静 言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