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画欣赏的一般方法
书画艺术作品必须通过欣赏,才能使其各类社会功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如果不能正确地欣赏书画艺术作品,就无从理解其社会意义或者使其本来的意义遭到贬低和歪曲。下面简要谈一下书画欣赏的一般方法:
1 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书画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艺术地再现出来的产物。她受到作者所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任何一幅作品,都是作者本“人”和他所处之“世”密切相关的。如郑板桥的《墨竹图》,清劲有力的竹杆,辅以寥寥数片竹叶,在右下方题诗云:“不过数片叶,满纸具是节,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表面看来这不过是一幅水墨小品,而实际上表现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作者艰难坎坷的人生和他孤傲倔强、不落世俗的性格。同样,我们欣赏明徐渭、清朱耷等人的书画作品,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创作缺乏了解,那么就不可能深刻地领悟他们作品所深含的清高脱俗、刚直不阿的意蕴。只有我们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其思想状况有了深刻了解,才能真正欣赏到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尽可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很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审美把握,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可以阅读作家的日记和尺牍,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其次是阅读作品的前言和后语,以及有关传记性文章和别人的评述性文章。
2 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欣赏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讲究凝神结思,成竹在胸,布局统一,互相牵引,肌肤密切,气顺血畅,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因此,我们面对一幅艺术作品,就应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去进行欣赏,如清代任伯年的《小红低唱我吹箫》,作者巧妙地将人物处理在画的右下角,小船由松溪绕转而过,舟人轻捷地摇橹,小舟平稳地在波上滑动,在茂密的松林掩映之下,留下左侧一片空间,与画面的整体巧妙合壁,给人以“回首烟波”之趣。画中姜白石悠然地吹着箫,小红倚坐船头聆箫低唱,“景语”“情语”交织,构成“小红低唱我吹箫”的美妙诗图。设若我们忽视全局,即使是左侧松荫下那无墨无痕的一片空白,要领略全篇诗意也是不可能的。一幅成功的书画作品,必然包含着“点睛之笔”和好的细节局部,但它们只有融合在整体之中并能给整体以生命时,方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故尔,我们在欣赏书画作品时,一定要胸有成竹,顾及全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透过完整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去认识它的审美意义。
3 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比较历来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和相似或相异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在书画欣赏中,为了深入了解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与不同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他们创作上的异同,而比较得出的“异”,往往就是作品思想和艺术创作上有特色的地方,如顾恺之的线条,宛如铁锥所画,吴道子的线条粗细变幻无穷,笔意饱含自然韵律,令人赞叹不已。再如明著名书画家徐渭的“女芙馆十泳图”行书。这幅作品纯静平和,从渊源来看,米芾的影响可见一斑。无论结字的欹侧,点画的沉着,都无不透着米书意味,但徐渭并不受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束缚,而颇能成功地表现自我,故比米书随意的多。米书结体虽欹侧却皆出之以精谨,而徐渭之书则多散漫无纪者,所以,若论沉着痛快,徐书当输米书一筹,但在狂放恣肆方面,米书则不及也。同时还可以用作品相互比较而发现一方优点,另一方缺点甚至错误。给人以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将优秀的作品与平庸的作品相互比较,就会发现优秀的作品更显得光彩夺目,平庸的作品则黯然失色,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5 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任何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至使欣赏者深切地感到“物具我情,我也具物情。物意相摩相荡,物我无间”,而“达到无我之境”。景洽然传情,情恰然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人们神游于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喜怒哀乐,应境而生,这种神与物的审美感受,就叫做“入乎其内”,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充分领悟到作品的个中妙处,获得心神崇高的审美感受。
但是书画欣赏不只是情感活动,而且还有思维活动,她不仅具有怡情作用,而且还具有认识作用。因此正确地欣赏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既要动情,又要动脑;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所以要求欣赏者高瞻远瞩,不拘泥于具体对象,不为书画所表现的生活和事物对象所淹没,而是要通观全局,掌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轻视外物之意,能以“奴仆命风月”掌握主动权,大胆对书画作品中表现的事物生活予以取舍,取其精华,除去糟粕。总之,在书画艺术欣赏中,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既要“入迷”,又要“清醒”,使“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发现艺术美的奥秘,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9 重视初感,久看细看,促进欣赏不断深化。
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欣赏者第一次和她见面,往往会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心灵被深深打动的“那一点”,往往是作品最动人的“那一点”,在许多情况下,第一印象也往往比较正确,但是这也仅仅是初步的感受,还没有做到对作品有意识的分析和综合,所以还有许多这种情况:有的书画作品初看平淡,后来却愈看愈好的情况,宋郭若虚曾记唐阎立本看画的故事,阎立本到荆州观张僧繇画迹,曰:“虚得其名”,第二天继续观赏,发现毕竟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再往观之,仔细玩味,方领悟到张氏作品的真正妙处,以至“坐卧观之”,不忍离去。同是一幅作品,工夫浅薄者视之以为平平,及少有工夫则略能说之,至工夫渐臻纯熟,则愈见其不可得,这是因为学画者看画,自己做画的工夫在不断进步的缘故。总之,一幅优秀的作品,如同一座丰富的矿藏,它意蕴丰富深邃,仅凭初感是很难窥其奥妙所在,只有经过反复观赏,反复品鉴,反复玩味,才能促使欣赏水平不断深化,从而加深对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理解。
(四)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首先是因为它的书写对象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方块汉字,其结构本身从一开始就具有造型美的特色,后来,为了记录复杂事物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又在象形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选字方法,因之汉字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文字,此后,象形的意义逐渐减弱,符号的意义日益增强,但是,不管汉字如何演变,它以点先线重叠排列作为造字方法的基本方式始终没有改变,汉字的笔画比拼音字母繁复的多,其结构变化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一个汉字往往也是一幅精练的图画,具有图案装饰美。另外,几乎每个汉字都有起独特的涵义,这和拼音文字必须几个字母拼写组成词才能表意不同。如果说,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使它具有高度的造型特征,那么,它以表义为主的特点又使它具有广泛的表现性,而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中国书法能够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的传统工具,就是通常所说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者之中,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毛笔体圆而锋尖,柔软性强,且富于弹性,伸缩的幅度极大,书写时笔画可粗可细,可轻可重,可刚可柔,可方可圆,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由于书法家的气质、个性、技巧各有不同,在用笔上大有选择的余地,使字体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体态风格,从有限的点线到无穷的变化,充分发挥笔锋曲尽点线变化之妙。书法艺术之美,即由此产生。换而言之,字的生命和精彩,字的笔墨情趣,都有赖于毛笔的运用,如果用钢笔、铅笔、圆珠笔来写,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汉字的基本比画规范简化为点、横、竖、曲、撇、捺、钩等。这其实就是象形不一的线条。点是线的发端,线是点的延伸,其实点仍未超出线的范围。所以我们称书法为线条艺术。再加毛笔纸墨的特殊性能,运笔方法的极其讲究,从而使每一点画都构成一个形体,可以寄托一定的象形意义。如“一点”,有时如瓜瓣鼠矢,有时如高峰坠石,有时圆润如珠玉,有时活泼如蝌蚪。“横画”有时如天边阵云,有时如一叶横舟,有时如平原坦荡,有时又如玉案横陈。“一捺”,有时可以形成马蹄,金刀,游鱼等美的形态,与钩相结合的各种折画写法,也可以造成浮鹅、龙尾、凤翅、飞雁等美的形象。书法艺术不仅反映出事物的形态美,而且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动态美,但凡书家,无无竭力观察体态,取法自然,从而创造出活泼的点画形体,因之,我们欣赏成功的书法作品,大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从字的笔画结构中,去感受生活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事物,而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唐人张怀瑾认为,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所谓“无声之音”是指它的形象具有抽象性质。所谓“无形之象”,不是说她没有形象,而是指它没有具体地描绘现实事物的形象,说她有“象”,则是指书法的点划和结构能够唤起人们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形态和动态美的联想。它作为一种意象,能在观赏者的想象中出现,并不只是一些纯粹无法理解的抽象符号。因此书法艺术是无形与有形的统一,不象形与象形的统一。
由于书法艺术具有抽象性,在反映现实事物形态美的方面。就比绘画更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能使人联想到许多事物共有的美的特征。如青松的苍劲美,山峰的巍峨美,人体的矫健美,鲜花的艳丽美等。鉴赏者通过这些形体给予的心理上的暗示,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补充,自由积极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万物之形,由抽象到具体,由极少到极多,从而使书法艺术的鉴赏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天地。
书法作为艺术美的反映,处处都渗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是书法家内在情感的抒发而表现。所谓“书者,抒也。”“书者,心之迹也”。如怀素的草书,其书艺点画连绵疏散,飞动圆转生动多彩。或如游丝急空,走兽奔蛇,骤雨旋风。或如寒猿、壮士、盘龙、激电;或如游鱼腾跃,狂沙舞雪。书法家用简练的线条,曲尽变化之妙,韵律变幻无穷,并经常闪烁新意。因之,历代文人从书法修炼中逐渐认识线条上的美质,如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清丽,又认识到书体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只有齐备了书法艺术全部审美观念的条件,才可以作为书法欣赏和创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