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交流 >>  正文

中国书画艺术漫谈

2013-12-10点击:0字号:

  (五)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传统的艺术,长期以来,形成鼎立世界,博大精深的独特体系。限于篇幅,在此仅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画的分类及其一般的审美特点。

  中国画的分类,前人谈到的,以宋代为最多,唐代及元明以后,谈到者较少,并且前人对与分类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唐时朱景玄曾在品评绘画的时候,把画分做四类,“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到了宋带。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里,把画分类为六类,即“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竹翎毛、鬼神、屋木”。郭若虚在《图画见闻》里,分画为四类,即人物、山水、花鸟、杂画,而杂画则包括畜兽、龙鱼、水火等。在宋《宣和画谱》里,把画分为十类,就是“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邓椿在《画继》里分画为八类,就是:“心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清朝、民国到现在中国画一般只笼统地归纳为三类:即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如:李可染、黄宾虹、陆俨少等为山水画大师,齐白石、李若禅田世光等为花鸟画大师,蒋兆和、程十发、王叔晖等为人物画大师。

  (一)从话题上分,可以分为工笔与写意两类。写意又可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小写意也可以说是半工半笔,工笔画的特点是笔墨细密严谨,色彩绚灿鲜丽,写意画的特点是笔墨粗疏简练,色彩丰富清新,唐张彦远曾说:画有疏密两体,工笔是密体,而写意是疏体。

  (二)从设色上分,又可分为白描、水墨及着色三类。着色又可分为淡彩和重彩。所谓白描是用墨笔以线条勾勒轮廓,不填入任何颜色,传统的描法有“十八描”即“铁线描、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等。徐悲鸿先生倾其生命所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是我国古代极有代表性的传世佳作。所谓水墨,是墨和水勾勒渲染,也不加任何颜色;所谓淡彩,是指在水墨画的基础上,施以浅淡的颜色,所用的颜料都是植物质颜料,如花青、赭石、藤黄等,所谓重彩,也叫大着色,设色浓重,所用的颜料以石青、石绿、和朱砂等矿物质颜料为主。如张大千先生曾经收藏的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历经沧桑,仍光彩夺目,艳丽如新。张伯驹夫人潘素女士所绘制的青绿山水画也属 工笔重彩画,富丽堂皇,观之如置身与真山真水之中。

  另外,中国画以画幅形式分,有壁画与卷轴画。壁画起源较早,以墙壁作画面,卷画发展在后,它又可以分为长卷、立幅、堂幅、四条屏、通景、册页、扇面等形式。

  中国画的一般审美特征。

  一是追求神似,所谓神,就是神气和性格的意思,神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一般人只知道人有神气有性格,而不知道物也同样有神气有性格。中国画家描绘世界万物,不仅对于人并且对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表现方面,其所热烈追求的,主要是对象的神,和对象的内在性格,把它体现出来,也就是追求神似。

  关于神似,在中国历代画论中是谈的很多的。例如古人常说:作画要“不求形似”,又说:“要求不似之似”。如齐白石追求在“似马不似”之间,贵在神似。这些都强调作画时,最重要的是追求神似,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要充分掌握对象的神,所谓气韵生动。

  至于对象之外在的表面的形和色,并不是完全不去追求,因为神是离不开形的。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体现着的。不过,在作画的时候,往往不很受其拘束,在一定程度上,从形象和色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加以取舍和夸张,甚至于变形、变色,籍以达到追求神似的目的。这一点在写意画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即所谓得意忘形也。

  二是强调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一幅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境的构成,可以说是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写景是为了写情,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体现出来某种意思的境界。

  因此,从一张画的意境中,不但要把一些事物和观念告诉看画者,并且还要把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渲染给看画者,自古诗词书画密不可分。宋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是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的字)。画与诗的结合,是中国画强调的意境的独到之处。

  而表现意境的方法则需要含蓄,所谓含蓄,就是主题思想和意思不要在画面上完全赤裸裸地都画出来,要从画面上有限的片段章节里去反映那些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情节,所谓“画外有画“。使看画者能够引起一定的联想。或者在画面上留出相当的空白,使看画者有想象的余地。例如:古代有位画家,画“深山藏古寺”这句诗意,画了深山和涧水,虽没有画出庙宇,但有一个和尚在涧旁挑水,使人想象到古寺的存在。还有,有人画“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意,画了一个人骑着马在跑,有一群蝴蝶跟着马蹄飞舞,把“香“字暗示出来。

  三是处理时空的灵活性。

  所谓处理时空的灵活性,就是说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或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的限制,运用这 种方法,可以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效果。

  首先,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常留有大块的空白。如人物画和花鸟画,往往把次要的背景剪裁掉。让它空白着不画,使主体格外明显地突出。又如山水画,在应当画天或水的地方,往往不着颜色,留  出纸的白底,但看起来仍有天或水的感觉。

  其次,在山水画里,处理空间——远近的关系,有“三远”法,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是中国画特有的处理法,奠定了中国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

  花鸟画的章法,多半是近景或中景,在同一画面上,大都采用“俯、平、仰|三结合的角度来处理花叶和鸟的位置,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自然移动,完全突破了空间的约束。当今比较有新意的花鸟画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多画折忮或一组花木,构图开合、虚实的方法而借用了西洋画满构图形式,使作品丰满、强烈。如金尧绘制的《秋鹭图》采用夸张的手法,落墨时画面不留天地,将两大片荷叶特写象大山一样摆在画面上最显眼的地方,荷花前站着一只白鹭,画面的四周布满柳忮,芦苇,枯荷,强烈地把作者的感情,个性凸现在观众面前。

  另外长卷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采用的是动的方式,叫做“散点透视法”,使看画者好象在景物的里面或前面一边走一边看似的。

  还有,中国画为了表现其某种主题思想,有时候突破时间限制,把时间不同的景物巧妙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如五代南唐徐熙画的“百花图卷”把不同季节的四季花卉,参差错落地组织在一张画幅上,不但时间连空间的约束,也同时打破了。

  四、是绘画材料、工具的独态性。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方块汉字、毛笔、宣纸、徽墨、刻刀印章等感性物质、材料,在表现中国绘画在其美学特征上,以及表达种种传统精神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他们各自的独特性能和使用中表达出来的独态艺术效果,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