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从经济的繁荣看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初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而紧跟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步伐。艺术市场的开拓也成为当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迫切课题。发达国家的事实已经证明,经济繁荣必然带动艺术繁荣,艺术繁荣又必然推进经济繁荣,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回报。艺术繁荣不仅将造就出如齐白石、张大千那样的艺术大师,而且必然带来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这种繁荣不仅通过个别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中得到反映,而最终将通过全体国民的艺术消费水准反映出来。因此,确切地说,艺术繁荣应该称之为“艺术消费的繁荣”。
从整个情况来看,艺术消费正在繁荣起来。《2000年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预测:90年代后,艺术奖取代作为大工业象征的体育运动而成为社会的主要时尚和投资热点。著名的已故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哈默博士并不把艺术投资看作是一种“慈善”行为或附庸风雅,而把它作为企业总体事业的重要部分。以艺术投资为媒介,使经济与政治外交等等打成一片,从而造就了总体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1987年9月10日,哈默专机飞往北京会晤中国高层领导,洽谈有关美中外交事宜,但仅逗留两天,便匆匆于13日赶回纽约,原因竟是要亲自和夫人一起主持姚有信画展。当然姚有信的作品也给哈默的事业不断创造着难以估量的效益和价值。如1985年哈默请姚有信为洛杉矶市长布莱德雷画像,成为公司赠给市长的重礼,同年,又以“爱能治”为题描绘了里根夫人南茜访问残疾儿童的肖像,以公司的名义赠给美国总统;1987年,姚有信又描绘了戈尔巴乔夫夫人蕾莎的肖像,作为礼物赠给克里姆林宫……如此等等,给哈默的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诸如日本金融界巨头,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华人财团,也纷纷开始把眼光投注于艺术。
这是因为,作为消费品的投资,诸如卡拉OK、演剧、购买汽车、别墅,基本上是得不到经济上的直接回报,或者回报率是较低的。而艺术品的投资不仅经得起永久的观赏享受,还不会因为消费而损耗,而且,由于艺术创作的唯一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批量性,起保值和升值率之高也是一般消费投资所望尘莫及的。
文革刚刚结束时,艺术品没有相应的价值,有的通过亲朋好友就可以无偿得到,现在艺术品成了无价之宝,艺术家辛勤创作的作品被人白白索取的现象与商品社会的发展已经格格不入。80年代初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画价已由原来的每平方尺15元上升到每平方尺00元,80年代中期上升到每平方尺1000元,80年代末期又上升到万元上下……。在国际上,从80年代开始,艺术品投资成为继房地产、股票、证券、黄金之后的又一大众消费热点。如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张大千的《青城山》成交价680万元,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傅抱石的图册310万元。最近新闻媒介披露一幅中国画最高成交价突破千万元大关。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保值和升值作用。从国内形式看,这方面虽然落后了10年,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而使艺术品投资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新目标,并据此带来比国际上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身为中国国民,有许多值得自豪的东西,中国的书画不但是国粹,而且也是世界宝库中最优秀的东西,在宋代,中国书画已相当成熟的时候,西方的油画还不成样子。世界油画大师毕加索,晚年以简洁的笔法作抽象画,画牛时,偶然发现中国的象形文字“牛”是最抽象、最简洁和最优美的图画。中国书画,论其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还是市场上的价格,都高于其他文玩。因为中国书画,不仅是艺术品,同时在她身上还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国书画,直接反映着中国文字和绘画发展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着中国制绢、制纸、制墨、装裱工艺的发展。古代没有录像、照相设备,我们认识的古代各种形象化的东西,绘画是唯一的途径。她非常直观地记载着各个时代的社会风格,如《清明上河图》直接真实地表现了宋朝的文化历史面貌。
中国书画固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给中国书画艺术带来无限光明的前景。
(七)中国书画的消费和艺术投资指南
毋庸讳言,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完善,规范,而艺术市场更是如此。在一般人看来,不完善、不规范必然有较大的风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同时,最有风险的地方也是最能够创造效益的地方。事实证明,领先一步跨入市场经济的人已从风险中获取了最大的实惠。因此,领先一步跨入艺术市场的人也将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如北京的大收藏家刘文杰先生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从文革时期就注入收藏,现在收入颇丰,70年代,一次,他用1000元钱在荣宝斋买了一大捆书画精品。他说:“现在用同样的多的钱买同样的画,不要说一平方尺,就连一平方寸也难以买到”。 可见其升值幅度不是以几倍几十倍计算的,而是以百倍、千倍直线上升的。
那么,对于大众消费来说,面对广泛的艺术对象,诸如:书画、瓷器、铜器、古钱、宣炉、铜镜、玉器、古砚、古墨、碑帖、雕塑、印章、丝绣、漆器、景泰蓝、宜兴壶、牙角器、竹木刻、等等,不一而足。而具体的艺术投资对象瞄准谁好呢。我以为,以书画尤其以当代名家书画最为合适,这是因为:
一、书画艺术多出于文化知识阶层的创作,作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决定着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这种艺术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决定她比之其它艺术(有的属于工艺品)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和物质利益。所以,历史上,包括当代海外华裔阶层的典藏家,均将书画作为收藏的大宗投资热点。
二、书画作品装裱历史悠久,属传统工艺,其形式、款式多样(以后有机会我可以专门介绍这方面的常识。这里不再赘述),装裱后的的卷轴收藏形式比其它艺术品更容易保存观赏。不致损毁,是最少风险又具有最可观的保值增值作用。
三、由于书画,尤其是名家书画在中国艺术中具有最高的文化品位,同时又比其他任何艺术来得“显眼”美观。无形中也提高拥有者的文化品位。如金尧的一位老师在北京号称“张长卷”的张玉明先生(作品曾被李光耀先生收藏,还打破过吉尼斯记录)告诉我们一件事:他临制的《清明上河图》被北京的一位餐馆老板以三万元价格收藏。其理由很简单,就是:“朋友来家玩,咱也有值得炫耀的东西了”。所以说投资书画满足了消费者文化竞赛的心理,并给投资者带来最广泛的效益。
至于在书画艺术中所以选择当代名家书画或者是有可能成为名家的书画作品,而不是古代书画,除文物政策的限制外,原因也有三点:
一、古代书画的价值太高,不是一般消费者有力量过问的,而当代名家书画的价位要低得多,有可能成为名家而还未成为名家的作品价位还要低一些。
二、古代书画的价位经过千百年的市场运作,基本上已经达到稳定,增值的幅度不可能太大,而当代名家和将成为名家的书画作品的价位尚处于浮动之中,可望有较大的升幅。
三、古代书画的鉴定,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一般投资者常免不了“吃药”上当,而当代名家书画的鉴定要相对方便一些,从而可减少投资者上当的可能性。
当然,从满足享受心理、保值或增值心理而言,投资当代名家书画,投资将成为名家的书画,与投资古代书画的意义是不同的,但考虑如上原因,如果不是处于有计划地“储存”性收藏,对于大众消费来说,当然以投资当代书画更为适宜。
最后,就如何在投资活动中回避风险,赢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高的回报率问题再提三点建议,仅供初涉此道或有志于进入书画艺术领域者参考:
A、量力而行。所谓“力”,既指财力,更指智力。投资的对象价位有高有低,而投资者的财力有大有小,亦不可等量齐观。再加上艺术投资不同于股票、证券和房地产投资,可以现炒现卖。钱变成艺术品,艺术品再变成钱有一个过程。故而必须有比较宽裕的钱才能用于投资,起步时不宜借钱做买卖。一般可先尝试低价位但质量较精而且有升值前途的作品,而这又牵涉到智力的问题。中国书画自有众多不同的形式、门派、风格,而投资者的爱好又各有差异,有的喜欢张大千,有的喜欢黄宾虹,如此等等,因喜好的不同而鉴别能力也不同,好之,愈深,则鉴别能力愈精,“吃药”上当的风险愈小,而“吃仙丹”升仙成佛的机遇越大。所以,根据自己的智力选择投资的目标和范围,不仅可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保证精神陶冶的健康发展。
B、设计投资方向。量力而行是艺术投资的第一步。艺术投资是一种高雅的熏陶,兼有艺术和投资的双重行为,因此,同艺术家创作一样,一旦进入这一领域,从起步伊始到逐步积累,有目标地设计投资方向并朝这一方向迈进,最终形成个性投资风格,是投资成功的终极标志。当然,这一方向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建立在量智而行的基础之上。爱好书画的投资者。可专收某某大家的作品,也可专收立轴或手卷,或册页,或对联等,均属于专题的方向。也可以全方位出击,古今中外,高低上下,各种艺术门类都收一些,这种投资须财力大,精力旺,知识面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如有富于前瞻的眼光,专门从一些暂时还不出名也缺乏市场效益的艺术家作品入手,但又看准了他们的作品必然走俏的前景,来设计自己的投资方向,不仅可以出奇制胜地建构个性的投资风格,还可以出人意料地收获最为可观的投资收益——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效益。
C、建立流通观念
现代的艺术投资,尤其是属于大众消费的艺术投资,不同于古代典藏的重要之点,是必须建立流通的观念,在古代,艺术典藏是“子孙永宝”的秘珍,而在今天,优秀的艺术品已经成为“天下之公器”。再加上艺术投资本身兼有艺术和投资的双重行为,投资者就不能不考虑它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金钱只有通过流通领域周转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因此,当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增值较多而又需要资金做新的投资时,或当自己不再喜欢玩赏或投资某类艺术时,就应该适时把握时机抛出卖掉。港台的一些收藏家,往往于春季拍进一些作品,于秋季再行拍出,不仅实现了资金的流通,同时,也实现了玩赏兴趣的流通,可谓深得现代艺术投资的三昧。当然,如果铭心绝品,就不应轻易出让,否则的话,投资的个性风格的建立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