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是以实现劳动力配置为直接目的而经营劳动力资源的活动,其本质特征有以下两点:首先,劳务经济活动的经营对象是劳动力资源,而非其他资源;第二,劳务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直接配置劳动力资源,以劳动力资源配置为间接目的、或不以劳动力资源配置为目的的活动不属于劳务经济活动。劳务经济的经营方式多样,可以是服务型,也可以是生产安置型,其主要形式有劳务中介、劳务代理、劳务承包和劳务派遣等。劳务输出本质上就是劳务经济,是我国劳务经济的主要方面。
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务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战略举措,对都安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劳务产业何去何从,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考虑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本人结合对都安瑶族自治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的调查,进行了冷静的探索及思考:
一、 都安劳务产业发展现状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中偏西,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县总面积4098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89%。19个乡镇24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65万人、农村劳动力32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1万多人,占农村劳务力总数的三分之一。1982年10月,都安成立县级劳动服务公司,开始了由政府组织的零星的劳务输出项目,并逐步走入正常、规范的轨道。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都安县将劳务输出当作一项“短” 、“平” 、“ 快”重大扶贫项目来实施,强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目标,截至2009年,全县年向区内外组织输出劳动力达15.63万人,其中跨省输出劳务人员7万多人,主要输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各类企业;区内输出劳务人员5万多人,主要在南宁、柳州、贵港及相关沿海沿边地区的各类企业;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达3万多人,劳务输出年收入达5亿多元,有效促进全县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农民的较快增收。据统计,2001年—2009年全县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7%;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30%以上。“闯出路子,挣回票子”已成为都安县农民的一种新理念。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韦景江、蓝庆松等30名农民工在都安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后,去年7月14日签证出国越南,参加中国南方电网广西电力工程建设公司有技术有技能的劳务人员前往越南进行国际劳务,成为都安县第 一批出国劳务的农民工。都安县从劳力输出到智力输出的趋势,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变得日益明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为该县城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又为农民开辟了更多的增收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都安频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两人打工,全家致富;三人打工,全家住城”的景象。部分打工者把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都安农民工进城创业园”创业,“回归经济”有效促进了都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都安县被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全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综合试点县”,同年都安县被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财政厅确定为“全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二、主要成效及影响
一是借地生财,促农增收。大量农民工走出家门、走出土地外出务工,利用发达地区现有的生产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创业,不仅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起到了代地生财的作用,促进了土地的适当集中利用,有利于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施放了本地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实践证明,外出务工挣钱就是投入少、见效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二是借地育才,增长本领。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不仅能大幅增加自己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发达地区接受熏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学到经验,积累资本。都安县劳务输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务工,不仅挣了票子,壮了胆子,要了娘子,嫁了汉子,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技能,强化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劳务输出对该县而言,输出的是劳动力,带回的是人才,带回的是财富,带回的是生产力。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劳务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成效十分明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冷静的去探索、去思考,我们更不应该忽视给当地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劳务工作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都安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人数已经超过了当地的富裕劳动力。这种现状,使输出地劳动力缺乏、雇工成本增加,尤其是年富力强、有技能、懂管理的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输出地产业的发展。如今的农村,已很难见到年轻的小伙、姑娘从事生产工作,一些初高中毕业生一到社会就外出务工,留守在本地的小伙子找对象也成了问题。一些服务行业、龙头企业很难用到比较年轻、有文化的人才,只能用一些4050人员。如何解决发展劳务产业与本地产业用人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大量本地劳动力外出务工,使本地龙头企业、个体单位用人成本增加,制约了本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年该县在甘蔗种植砍运、番茄葡萄采摘、水稻玉米制种去雄和收获阶段严重缺乏劳动力,人工日工资长到每天40-50元,还要管吃管喝,这样当地用人成本反而高出了外地企业。农村劳务输出对于农村经济提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劳力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一是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结构偏低。据调查,都安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及人员占2.2%,高中(中专)占17.6%,初中占64.1%,小学占17.1%,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造成外出就业困难、工种层次低,95%的外出打工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的体力劳动。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不高。多数出外打工的农民转移前很少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必备的基本技能,多数农民工连基本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普遍知识都不具备,部分外出人员尽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缺乏技能,只能以手工力气活为主,干一些技能低下的苦工、杂工,靠苦力生活。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靖西市市长郝玉松:做足“边”文章 打造靖西边境经济合作区
“今年1月,自治区政府同意设立自治区级靖西边境合作区,这是继国务院批复设立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靖西作为引领区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靖西市市长郝玉松23日称,靖西市将建设试验区引领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机融合起来,挖掘“边”的优势, 【详细】
合浦县委书记杨斌:打造滨海文化旅游强县
近年来,合浦围绕“汉郡合浦海丝明珠”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将合浦打造成为中国滨海文化旅游强县和海丝文化名城?记者对合浦县委书记杨斌进行了专访。 【详细】
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荔浦以开展“双创双促”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打响“神奇荔浦·‘芋’满天下”旅游品牌,今后,荔浦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对荔浦市委书记陈代昌进行了专访。 【详细】
专访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融入大招商格局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邕宁区作为五象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表示,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全力落实“三个攻坚突破年”任务,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促增长,保持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谱写邕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