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5日 来源:都安县委宣传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二) 外出务工人员待遇偏低。一是生存条件恶劣。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做的是城里最苦最累的活、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易工棚,生存的状况严重低于社会平均水准。二是工作强度大。民工们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缺失。三是工资收入较低。据调查,约占30%的人月平均工资在450至800元之间,低于当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四是无法享受法定休息时间。约有80%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法定休息时间,约45% 的人没有休息日,连续超负荷劳动。五是家庭负担重。选择外出打工的民工家庭普遍负担较重,劳动所得绝大部分要寄回家养活一家老小。因生活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在被企业欠薪时,有的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讨薪。六是遭遇社会不公。身处异乡的民工不仅被众多的城里人歧视,还常常遭到各种不同的管理部门以各种理由来管制盘剥,如暂住费、管理费、城管费等。同时,跟在他们身边的子女也难以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三) 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服务管理滞后。在劳务输出地,乡镇一级劳动服务管理部门人员多为兼职,办公经费及场地难以保障,更没有完整的服务规范和劳务输出服务网络,致使劳务供求信息不畅,跟踪服务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二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乡(镇)主观认为把农民外出打工,是农民的个人行为、是农民工自己的事,与政府工作无关,没有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致使农民外出务工处于自发自流形态。三是技能培训滞后。培训机构的市场针对性和培训专业的实用性不强,“培训—输出”一体化机制尚未健全,加上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意识差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效不够明显。目前,都安县约3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

    (四)农民工维权机制不健全。一是当前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全部覆盖农民工这一领域。部分民工在异乡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养。二是参加社会保险难度大。有40%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用工单位普遍认为为民工投保会增加用工成本,且农民工自身也认为思想观念等原因不愿投保。三是用工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30%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1/3以上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属于对维权不利或侵权合同,给农民工依法维权留下不少隐患。四是劳动作业环境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煤矿、非煤矿山事故频发,安全形势较严峻。一方面是矿山作业生产环境较恶劣、安全系数不高,另一方面是矿采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舍在安全生产方面过多投入,不配备劳动安全防护用品。

    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矛盾,今后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与"吸纳"并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再高,也只是权益只计,短期效应,要想真正走向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只有使人才的"转移"与"吸纳"保持平衡,使本县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适当吸纳引进东部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壮大地方经济,才是我们发展劳务输转的最终目的。当然这种差距在短期内不可能减少,但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都安县应该认识到这种负面影响,要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意识和理念。因此只有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吸纳力。着眼创建农村劳动力中转吸纳基地,牢固树立"抓调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坚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动摇,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打造农民工吸纳平台。稳定、有序扩张本地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创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契机,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精准化,统筹发展制种业、密洛陀野生葡萄酒产业、番茄加工、特色养殖等主导产业,合理扩张发展规模,夯实矿产资源开发,壮大龙头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强势载体,创造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就地转移消化的良性循环。只有塑造"优势基地转移劳动力、特色产业吸纳劳动力"、"留住本地人才,吸纳外地人才"、让孔雀不再东南飞,才是我们奋斗的最高目标。

    2、"数量"与"质量"并存。多年来,在发展劳务输出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一味注重输出了多少人(次),而轻视了务工者的自身素质建设。发展劳务输出重点应提高劳动力的水平和技能,发展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适当压缩输出人数。做到"本地用人不紧张,外出人员有保障"的可喜局面,避免因噎废食,"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全力打造“密洛陀故里保姆” 、“都安建筑” 、“都安装潢”等都安劳动力品牌优势。深度发掘现实潜力,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模式,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发挥本地企业对市场开拓的先发优势,夯实农业种植、养殖,拓展龙头企业带动、建材煤炭矿产资源开发等优势新兴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构筑适宜平台。广借基地企业、对口输出高素质"产业工人",叫响都安劳务输出品牌,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家门学习,返回家乡创业”。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如何利用劳务输出这一平台,走好壮大劳务经济这盘棋,做大做强都安劳务经济,是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家认为,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基础的资本可分为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而这三类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20%、16%、60%。可以说人力资本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为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都安县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完善措施、健全体系、设立“窗口”、提高质量方面积极实践探索。通过政府倡导推动、依托能人带动、中介组织牵动、群众自发联动等措施,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劳务输出要向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据统计,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全县常年外出打工人员仍达到15万人以上,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2,比去年增长25%,打工区域遍及全国各地,在全国建立劳务输出基地6个,从业领域涉及15个,全县人均打工收入420元。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