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5日 来源:都安县委宣传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现阶段,农产品市场已经完全放开,全国农产品价格相差无几,价格提升空间很小;靠科技增产提质、增加收入也有一定的限度;“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形成的利润也不可能直接转移到农民身上,靠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也很有限。可以说,如果就农业谈农业,站在农业这个小圈子里来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势必将走进“死胡同”。要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方面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促进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进而增加留在农村的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外出打工已经成为都安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农村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一直是传统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制约因素。温州之所以经济发达,与他们的劳动力合理分配是分不开的。外出务工人员输出时是劳力,回来时可能就是非常活跃的生产力;挣回来的资金,就可能变成创业的资本。100人外出务工,就很可能有5个、10个成为老板、企业家,这就是孕育人才。这一部分人回来以后,就会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安县返乡农民工韦金东个人投资20多万元于今年3月创办“创业园区”——都安恒昌针织厂,从事纺织品(半成品)来料加工,吸纳了46名返乡农民工就业,达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投资1.2亿元的都安建设机械有限公司项目、投资3亿元的都安建兴机械有限公司项目都是返乡人员投资兴建的。目前,全县返乡创业人员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就有40多人,发展竹藤草芒编织、毛织加工等各类“创业园区”10多个,总投资20多亿元,已建成1000万元的项目20多个。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打造就业创业平台,推动劳力实现就地就业

    一是要发展个体私营实体经济,培植劳动力输出载体。要认真落实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一批以种植、养殖、运输、营销、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专业大户,不断延伸产业链,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打造本地企业吸收平台。近年来,都安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竹藤编织为主,机械、机电、农产品加工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000多家。本地企业每年吸纳本地劳动力10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9000多万元。三是要打造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平台。围绕国家扩大内需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2005年以来,都安县继续发展无土安置经验,把扶贫和建设“南宁卫星城”结合起来,在县城周边荒埌地建设六柱安置点,并和八仙新村整合成“农民工回乡进城创业园”。规划的创业园住宅区、商业区、景观、路网、学校和工厂等设施齐全,和县城隔澄江河相望。创业园6.2平方公里,建设期10年,规划投资12.7亿元,安置7000户3.5万人,逐步成为县城东城区。这是集扶贫开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新模式!目前,都安在外打务工人员达15万人,劳务输出年均收入3.5亿,部分打工者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管理人员甚至是老板。他们把几万、十几万、几十万资金带回到基础设施完善的都安“农民工进城创业园”进行创业,如今,数百栋大洋楼屹立都安县城东城区,出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二人打工,全家致富;三人打工全家驻城”的喜人景象。把农民送出去打工,再把挣到的钱的农民工迎回来创业,都安就这样完善了劳务输出“一务龙”服务体系,深受都安瑶山群众的欢迎。农民工“回归经济”正在进城创业园里生根开花结果。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每年能吸纳约5000多本地农民工就地务工。四要是打造农业企业化带动平台。该县加大涉农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全县已发展竹藤编织、旱藕粉丝、蚕茧加工、烤烟、制糖等农业企业100多家,带动5600多户农户发展种养业。特别是2007年引进永鑫华糖集团建设都安永鑫糖厂,发展甘蔗种植8万多亩,每年榨季能为当地提供1000多个临时岗位,仅此一项就实现打工收入1500多万元。

    (四)、构筑开发人力资源“平台”,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据央视经济报道称,近年以来,广东、福建等地72%的企业感到招工困难,工厂只招收到往年1/4的工人,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 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属于低谷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练好内功,强化教育,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强化宣传效能,营造大氛围,形成大气候。特别要宣传发展劳务产业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力转移,把劳务经济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使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二是强化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零散型向组织型转变,无序化向规范化转变。都安县要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针对外出劳动力不同层次的特点,依托农业、劳动、教育、扶贫等部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培训力度。今年以来,都安县在县职教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才艺学校、驾驶学校等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竹藤草芒编织、汽车驾驶、毛织加工、电工、焊工、计算机、摩托车修理等9个工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举办李兆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办电工技能、计算机、焊接技术、酒店服务与管理培训班共8期,培训516人。科技,农业、林业等部门和19个乡(镇)还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1.5万人。要根据用工单位需求,积极组织各村(社区)劳务对象参加机动车驾驶、电气焊、木工、服装裁剪、家政、保安、建筑、电工、计算机信息化、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班,切实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并与云南、贵州及湛江、广州、深圳、东莞、南宁、百色、宜州等省市多家劳务中介组织和大型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劳动用工关系,为农民增收开辟广阔的空间;经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向东莞、南宁等地“半工半读”技能培训输出劳力150余人。地苏乡百益村韦秋友参加县人劳局举办2007年装修装潢培训班后到百色从事装修装潢工作,月薪5000元,现在已当领班管理公司,自己购买小车、还建起了楼房。三年来,共培训24627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32人,创业培训17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6499人,劳动预备制培训5236人,企业职工培训1186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977本,其中鉴定中级工25人,初级工1952人。 要对全县剩余劳动力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就业意向等进行了分类管理,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劳务人员动态,进一步强化乡(镇)村(社区)两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建设,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劳务输出网络。要以劳务就业现场招聘会为载体,促进人才供需矛盾协调发展。要举办“春风行动”劳动就业现场招聘会,区内外多家企业到现场招聘员工,提供务工岗位。今年4月13日,都安与河池市团委联合举行“河池青年就业行动现场招聘会”,43家区内外用人单位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天近两万余名农民工前来求职,2267人当场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极大缓解全县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通过从网上搜索信息等形式,定时将各地区就业信息下发到各乡(镇)村(社区),正确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同时,各乡镇还利用外出打工人员的反馈信息,广泛联系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劳务信息,切实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稳定,使全县的劳务输出逐步由季节型向长年型、松散型向团队型、“箭头型”向“米字型”、打工型向职业型的提高和转变,确保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率。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建立由政府牵头、部门分工负责的劳务输出领导组织体制,统筹劳动力“输出”、“回引”工作。四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和各类组织,积极开展维权活动,培养外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五是强化外出人员的家乡情结,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发展“回归经济”。通过宣传引导、感情沟通、政策支持等,使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一些打工能人返乡率逐年提高。同时,引导他们投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着力提高打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反哺能力,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双赢目标,把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任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层次。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