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第三节 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镇常住人口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城镇化布局与公共服务布局紧密结合,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市场、养老、治安、社区服务等设施。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原则,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缓解城镇教育资源紧缺和配置不平衡的问题。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健全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城镇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根据需要合理布局建设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就业社保、公共安全、社会福利、救助管理、防灾减灾等服务设施建设。

  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创新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由政府直接供给。适合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委托事业单位供给。适合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供给。

  专栏16:城镇公共服务建设重点

  就业和社保: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节仲裁场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等项目。

  教育振兴: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改扩建一批学校,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大通铺现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特色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和职业学校,以及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民族地区率先建成职业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重点建设统一高效、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自治区、市、县三级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肿瘤预防与康复中心、中医药壮瑶药医疗保健中心、老年疗养中心,以及自治区级艾滋病临床治疗关怀中心等项目。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医疗药广西基地、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文化体育:重点建设城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综合文化站等设施,实施文化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城镇体育场馆和户外体育健身场地。

  人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全区人口综合信息库和信息交换平台。

  防灾减灾:建设覆盖城乡的市、县两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顺应城镇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城镇治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城镇社会治理体制。重点加强政府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维护群众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健全城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三级管理体系,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城区镇改街道办事处步伐,推动职能以经济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加快公共资源向社区集中,建设集党建、就业社保、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社会救助、法律服务、文化体育、便民利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促进社区居委会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组织发展,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治理方式,促进多部门城市管理职能整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政府部分行业管理、社会事业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有序转移和委托给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重点领域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适度竞争、优胜劣汰。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机构脱钩,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常态机制。

  促进城镇管理信息化。加强城镇市政、交通、市容、环境和人口的信息化和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建立覆盖常住人口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和数字城管,提高城镇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八章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引领,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依托,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协同、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融合,发展城镇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宜业宜居水平。

  第一节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就业容量大的城镇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食品、石化、汽车、有色金属、冶金、机械、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千亿元产业,不断提升城镇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养生长寿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依托新城新区和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和循环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等核心城市,突出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推广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经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

 10/16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