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一峰 赵建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村百业兴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适宜人居、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走进龙州,一幅幅山水齐美城乡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该县以“书记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富民兴边,贸工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东盟商务港、产业桥头堡、边贸新一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铿锵步伐。

  把“书记工程”与边境口岸经济规划建设相结合

  龙州县水口镇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6公里,境内水口口岸是广西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经过多次调研,该县根据口岸资源和产业集聚的实际,作出了各项目建设都要体现出水口口岸发展的长远规划、实现“通道型口岸”向“加工型口岸”转型的决策;并全面启动水口镇“书记工程”,将水口镇所在地口岸城镇的规划建设和镇容镇貌整治等15大类58项建设工程列为建设内容。

  该县扎实推进水口国际口岸经济区、台湾产业园规划建设,积极申请将水口口岸升格为对第三国人开放的国际口岸;并制定出台奖励政策,主动协调驻地口岸联检部门共同帮扶外贸企业扩大贸易额,引进一大批边境贸易加工企业,保持了全县口岸经济较快增长势头。

  今年1-10月,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0.7亿元,同比增长95.80%,互市贸易完成46.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38%。

  把“书记工程”与兴边富民及扶贫开发相结合

  “要把‘书记工程’真正建成富民工程,使百姓得到实惠才不流于形式。”龙州县委书记秦昆强调。近年来,该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边贸、工业、文化旅游、异地搬迁、教育、劳务输出、交通等八大扶贫项目,大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水口镇埂宜村上灶屯地处中越边境,过去村民都住在破旧的砖瓦房或土坯房里。2011年,上灶屯边关新农村建设工程被列入“书记工程”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新村初具规模:进村水泥硬化道路、村公共活动中心、篮球场、舞台、升旗台、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幢幢钢筋混凝土楼房整齐划一、错落有致……

  截至今年10月份,该县通过整合扶贫、发改、民政、民族、建设等部门资金共完成危房改造6852户,超额完成1002户,完成建设规模55.35万平方米,涉及120个村、722个屯,受益人口2.7万多人。该县还投资315万元对水口镇区和罗回集镇的居民住房和建筑物进行立面改造,投入266万元改造水口镇区和罗回街人行道,投入150万元建设文化广场、文明庭院,建设龙水、龙夏二级路沿路美化绿化工程。

  “创建边关党员带头致富工程”是“书记工程”项目中唯一直接扶持个人的项目。党员黄吉寿6年前自筹资金建起龙州县原林食品厂,实施“书记工程”以来,县财政划拨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该厂进行技术创新、扩大原料种植面积。目前,固定为黄吉寿长年供应桄榔粉、山黄皮、柠檬、辣椒等原材料农户达40多户,既解决了农民生产的半成品滞销的问题,又保证了厂里原材料的供应。

  经过不懈努力,边贸扶贫成效显著,边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县0-20公里以内边民参与互市贸易人数达5.3万多人,办理互市证5万多本,组建装卸小组20多个,拥有运输车辆300多辆。边民通过参与互市贸易以及运输、装卸等,收入每月近5000元,边民年人均增收近800元。

  把“书记工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把“书记工程”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该县着力推进乌龙茶、早熟柑、黑皮果蔗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打造农业扶贫开发示范县。截至10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13万亩,完成甘蔗高效节水灌溉2.68万亩,开创了中国土地流转新模式,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

  该县还着力打造“秀美边关”旅游产业,加快飞龙国际生态旅游谷、陆荣廷旧居陈列馆、业秀园、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改造二期、法国领事馆旧址东座维修、班夫人庙维修等一批彰显龙州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整合边关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中越跨国红色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和边关历史文化体验3大类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随着“书记工程”项目的加快推进,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态绿地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新龙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