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2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作者:梁园 黄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常回家看看入法

  记者调查

  本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86%的人赞同应该多陪陪父母

  仅有4成受访者能常回家看看

  核心提示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施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孝道的讨论。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南宁市民,听他们谈论了各自关于尽孝的感悟。

  故事

  2年没回家看父母

  “还有一个礼拜,就能见到爸妈了。”翻翻日历,赵小蕊显得有些小兴奋。2004年,赵小蕊从家乡哈尔滨来到南宁上大学,从没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异乡生活。毕业后,赵小蕊留在了南宁工作。“我就2010年结婚回了趟家,之后就没再见过爸妈。”赵小蕊说,在南宁成家立业后,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上,平时只是和父母打打电话,将近两年都没再回过家乡。

  这么多年不着家,父母不牵挂吗“想啊,爸妈可想我了。”赵小蕊说,由于母亲的身体不好,父亲又要在家照顾,多年来一直没能来到南宁和女儿居住。不过父母几乎都天都会给赵小蕊打电话,嘘寒问暖。“过去我觉得有点烦,每天都通电话,都没有话题聊了,不过现在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了。”赵小蕊说,自从自己成为母亲后,她开始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对父母变得体贴起来。这不,今年5月底赵小蕊换了套新房子,她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从家乡接过来。“爸妈连外孙都有了,也该来享享福了,这么多年没照顾他们,我要好好补偿!”赵小蕊笑着说道。

  调查

  4成受访者 常回家看看

  好几年都没和父母见上一面,像赵小蕊这样经历的人还有多少记者在网上进行了一番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5份,调查的人群年龄段跨度是60后至90后。在调查统计到的数据中,每周或每月回家看望父母的受访者占据了4成,而节假日或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才回家的比例占了57.14%(详见图表)。由此看来,不常回家看看的人居多。在问及“你认为怎样才算尽孝”时,86%的受访者认为,应重在精神尽孝也就是多陪陪父母;余下的14%的受访者则认为物质尽孝比较重要。

  不常回家看看,那打个电话问候也好。然而在问及“是否经常与父母通话聊天”,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当自己突然想起的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这样的频率是不定期的,即兴的,有可能马上就打,也有可能几个月都没通过一次话。而通话的内容大多是日常问候,不少受访者表示,有时打电话给父母就是问问“吃饭了没有,在干什么”,问完没啥就挂断了电话。

  走访

  尽孝,不同年龄段感受各不同

  如今新修订的法规实施,关于尽孝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在父母心中,希望孩子怎样孝敬自己在子女心中,怎样的方式才算尽孝记者采访发现,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声音。

  60后、70后更注重相互理解。他们不奢望孩子用怎样的伟大行动来回报自己,只要子女有心就好。南宁市民阮女士的儿子在武汉工作,几乎每年才能回家一次。对此,阮女士表示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外拼搏 ,生存和工作的压力很大,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很正常,我对孩子也不会太苛求。”阮女士说,其实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孩子事业有成,只要常给家里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问候,她觉得这就很满足了。

  80后年轻父母的看法比阮女士这一代父母更看得开。“孩子快乐地生活就好,至于他将来会怎么对我,我还没想这么多。但是我想,只要我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了,相信孩子也一定会看在眼里。”80后的于女士表示,她不想去要求孩子为自己做什么,而是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去尽孝,从而对孩子言传身教。

  作为子女,如何看待尽孝呢记者了解到,60后、70后的人,多认为尽孝有很多种方式,定期给父母生活补助,给老人购买生活用品等也是一种关怀。“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经济不发达,吃不饱穿不暖,如今生活好了,也该让爸妈吃得好些,多带老人到各地转转。”60后梁先生说道。如果说60后、70后比较现实,那么80后、90后的孩子则注重感性。林巧巧今年刚上高中,说起尽孝,她头头是道。“给爸妈买东西算什么,用心关心才是真。像我孝敬爸妈就不是靠买礼物,偶尔帮他们捶捶背,哪怕倒杯水,我觉得他们都很感动呢!”林巧巧自豪地说道。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