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31日 来源:农博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三是做大中心城镇,搭建产业聚集和人口集中承载平台。
 
  作为粮食、人口大县,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变市民,需要打造具有超强产业承载和人口吸纳能力的中心城镇。我们以县城建设为龙头,采取工业园区与中心城镇建设统筹融合、同步构建的方式,着重打造特色中心城镇体系,实现城市与产业统筹发展。高标准建设了两大省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覆盖面达15平方公里,全部实现了“八通一平”,为产业聚集和人口集中搭建了强有力的承载平台,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产业支撑功能。在加快老城区改造、完备市政体系、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南部新城,拉大了城市框架。到2015年,农安县城将成为一个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绿色宜居城市。注重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入挖掘辽金历史文化,凸显独特的人文内涵。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通过了国家爱卫会终审验收,优化了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了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在不断做大、做强、做美城市的同时,提升了人气、提增了财力,提高了形象品位。
 
  四是注重均衡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并举、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硬”。始终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追求,每年制定一个《民生行动计划》,将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焦点、热点工作纳入其中。近年来,财政和社会投资100多亿元,全力推进了一批重大民生建设项目,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如创建了吉林省首家县级爱心超市,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暖房子工程”等,都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大发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发展小型加工业等举措,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形成了农业收入、畜牧收入、非农业收入和劳务经济收入等多元增收的格局。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8元,在吉林省处于较高水平。
 
  近年来,农安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是低起点上的高速度,低水平上的快发展,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财政保障能力还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农安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农安是一方投资的热土,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在此,我诚挚的邀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莅临农安指导!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河南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发言。
 
  王国玺(河南太康县委书记):感谢主办方经济日报社。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于周口市,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万亩,总人口146万多人。
 
  近年来,太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准确定位,依托劳动力优势、农业优势和纺织、锅炉产业资源优势,实施“内培外引,产业联动”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举措,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跨越,县域经济实现提速进位。
 
  一、创新放大优势,打造产业发展高地。资源决定发展方向,环境是竞争力。我县坚持发挥资源优势,破解生产要素瓶颈,改善软硬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辐射力、吸引力、竞争力。一是整合利用资源优势。我县因盛产小麦、棉花素有“银太康”之称。粮食年总产在20亿斤以上,是全国产粮百强县,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有一定规模和基础,锅炉加工已有40多年的历史,常年有近50万人在外务工。我们充分“盘点”我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纺织、锅炉产业资源优势,科学编制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最大的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强瓦楞纸生产基地。二是积极破解瓶颈制约。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科学的机制,破解用工、土地、资金等产业发展难题,积极整合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全县24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依托,利用财政补贴和经济杠杆,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所需工种“订单式”培训,去年以来,协助企业完成培训招工6000余人,形成近万人产业工人,有效破解用工难题。提前谋划,超前报批,科学规划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循环造纸三个产业园,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三违”治理,盘活土地,保障项目用地,积极破解土地制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道路、桥梁、供电、供水、通信、绿化等硬件建设相继完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三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我县始终坚持靠服务感动客商,赢得发展。实行损害发展环境问责制度和首席办证官制度,提出“三个零”要求,即项目落地零接触,部门服务零投诉、破坏环境零容忍。主要领导做到“三个亲自”,即亲自听取企业汇报,亲自接待客商,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从项目洽谈、签约、选址、手续办理、开工、投产、后续服务、产品开发都有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成功率、开工率、达产率。
 
  二、实施项目拉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项目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住了招商引资,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发展的主战略,创新招商理念,招商方式,招商方法,向专业化、阵地化、品牌化招商转变,坚持走“专业招商”之路。选派23个乡镇的党委副书记到南通、常熟等发达地区挂职招商,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引进产业配套的核心项目。坚持走“特色招商”之路。围绕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紧盯盛泽、柯桥、观音山等区域,着重吸引和承接闽、浙等地纺织产业。一年多来县主要领导带队在这些地区共举办县情说明会、产业研讨会、项目对接会、联谊会等11场次。坚持走“代理招商”之路。充分利用太康的人文资源与人才资源,在全国最大纺织品批发市场柯桥镇、“绸都”盛泽镇等地设立办事处,捕捉产业转移信息,搞好产业对接。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去年以来,先后有6个纺织项目落户我县,总投资11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在建的工业项目17个,到位资金26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亿元,增长22.9%,工业用电量突破1.6亿度,同比增长29%。
 13/20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