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科学发展促进会
  • 手机版官网

  • 县促会公众号

黄方方:广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与对策措施

  4.双流模式:以三个集中推动三化联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双流县是成都市近郊大县,既地处成都市城市向南发展的核心区域,又有面积较广的农村地区,既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又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县。2003年以来,双流县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统筹确立“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济集中的“三个集中”发展思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发展模式,带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双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4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排名由第二届的53位提升至第十一届的20位,居西部百强县第2位。

  (四)各地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给我区的经验启示

  1.从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外部环境来看,省、市党委、政府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最有力保障。一是要将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纳入省、市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考核;二是要加强对重点县经济发展规划的统筹指导,引导他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加大对重点县发展的扶持力度,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扶持。近年来,辽宁、陕西等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实现迅速发展,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市党委、政府对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和经济强县培育战略。辽宁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和《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在扶持政策方面,辽宁省拿出了真金白银,为培育发展经济强县提供实实在在的、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省财政对所有县域重点工业园区每年给予2000万元定额补助,对新晋全国百强的县奖励3000万元。陕西省出台了《关于财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2.从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内部环境来看,当地的投资环境及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与工作力度是经济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一是县委、县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培育发展目标;二是县委、县政府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快发展计划;三是县委、县政府要健全和落实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奖优罚劣。2008年,辽宁省提出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经过三年努力,辽宁省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中坚力量。2010年,辽宁省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百强县数量在全国跃升到第5位。目前,辽宁省已经开始启动第二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广东省增城市建立了干部绩效分类考评机制,南部地区重点考核工业总产值和自主创新能力,北部重点考核农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和生态保护水平,用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从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支撑条件来看,产业园区及产业集聚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两驾马车。一是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发展载体,夯实发展基础;二是要加快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辽宁省大力扶持每个县(市)建设一个重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县域工业园区集中,县域园区财政、审批体制实行独立,减少强县发展的体制障碍。同时,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支持县域产业项目,实施建设用地直接到县,确保重大项目土地供应,充分挖掘资源条件,加快构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辽宁省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占县域经济的三分之一,法库陶瓷、瓦房店轴承、庄河食品加工、海城和大石桥的镁质材料、开原起重机械被评为省级示范产业集群。

  4.从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主要路径来看,资源开发与招商引资结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二是立足资源特色,走资源开发型路径;三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引强。江苏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县域是战略转型的典型代表;陕西省榆林市是依托资源优势、实现县域经济迅速崛起的典型代表,其所辖的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均为全国百强县,定边县为西部百强县。安徽省肥西县、江苏铜山县虽然区域条件不突出,但是紧紧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及产业项目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从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的可持续性来看,关键在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一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二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内蒙古准格尔旗积极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规模转变,推动非煤资源向绿色低碳转变,注重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就地循环转化,其陶瓷产业已建成4个国家级陶瓷研发基地。陕西省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成长培育、创业创新、素质提升“三项计划”,完善民间投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和转型升级,造就了一批县域民营企业家。2010年,神木县民营经济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5%以上,对县域财政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差距

  (一)“十一五”我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成就与概况

  “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全区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区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8%。2010年,全区91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6301.74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5.8%,是2005年2692.6亿元的2.34倍,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域单位有2个(分别是兴宾区和玉州区),超过100亿元的县域单位有21个,超过50亿元的53个。全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3.8:36.1:30.1调整到2010年的24.3:45.8:29.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2440.55亿元,是2005年的2.77倍,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3.22%;全区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9.40%,县域财政可支配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区县域财政收入达到440.7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6%,是2005年的2.43倍,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4个,比2005年增加3个;2010年,全区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达16399元,是2005年8263元的1.98倍,全区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达4809元,是2005年2512元的1.91倍。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乡村振兴十四五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公众号